煤炭高效利用——旧能源世界里的新机遇
- 编辑:熊经鸟申网 - 67煤炭高效利用——旧能源世界里的新机遇
这就需要有更加审慎的监管措施,而不仅仅是确保这些金融机构在正常经济状况下,遵循那些为保护它们免遭破产而设立的标准。
不过,如果其他国家不反抗,我们就没办法知道搭便车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债券持有人和银行借了钱给我们,我们欠它们的钱太多了,还它们都不够,更不用说还给你们工人了。
福克纳:对,如果是以前的那种养老金约定给付基金,你知道退休的时候你能拿到多少。垃圾债券的这个形成过程所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债务压垮了美国的产业,以至无钱支付养老金。福克纳:看来新的通往奴役之路和旧的通往奴役之路都很差。麦凯恩也跳出来说了同样的话。当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崩溃何时来临。
所以(本质上而言)民主的政府并非通往奴役之路。福克纳:不过,这肯定要取决于政治家们,经过选举上台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响应大众的要求而不是腐败的企业利益,是这样吗?赫德森:的确如此。正如诺思在其名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第一段话就说: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
对此,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Robert E. Jr. Lucas)曾不无感慨地说,探讨社会兴衰和国富国穷之原因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包含的对人类福祉的影响简直令人惊讶: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思考其他任何问题。这足也以说明,从萨缪尔森到赫尔普曼这些国际一流经济学大师所说的目前人们仍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充满困惑,绝非是经济学家们的自谦之辞。反过来说,如果还有人怀疑这一点,就要对这个人是否还是经济学家打个问号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所要阐释的市场竞争的优长,宏观经济学的商业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所关注的各国发展道路,比较经济学对不同国家经济社会体制的比较分析,说到底都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发生原因和机制的探究。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认为一国的经济绩效差、经济停滞乃至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该国存在大量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自生能力企业的产生与存在又在于政府决策者没能采取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政府决策者采取不符合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战略?是制度因素?还是认识问题?如果说是认识问题,那么,应该让决策者读经济学哪门学派的理论才能认识清楚比较优势原理?是让他们去研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还是让他们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或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即使一些政治企业家(诺思语)相信了比较优势原理,他们又能任意地在各国的现实实践中制定并推行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建立并一大批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与其把它看成是一个完全是由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所决定的固定参数,而毋宁把它看成是随经济发展而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正因为如此,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从马歇尔的《经济学》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凯恩斯的《通论》到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到奥尔森的《国家兴衰探源》,甚至从瓦尔拉斯均衡到阿罗-德布鲁均衡,说到底无一不是不在探究、揭示和阐述人类社会经济繁荣和兴衰的发生机制和情形。
经济学理论发展演变了200多年,到了21世纪初,人们突然发现似乎又转回到了亚当•斯密在18世纪所提出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秩序理论。在这部著作正文一开始,毅夫就明确把探究和反思人类社会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定为该书的主旨,开门见山,深稽博考,敷析渊微。一些学者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均处在温带——尤其是北半球的温带——而主张地理决定论。在其后的分析中,诺思又一再指出:人们所持的信念决定了他们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构造了人类处境的变化。
按照毅夫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多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原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领导人,迫于大国生存竞争,均把赶超近代以来兴起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自己的政治导向和经济目标。自生能力如果说在认识一国社会繁荣和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方面到目前为止仍然存有许多谜团,因而仍需要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探讨并予以揭示的话,那么,从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的微观视角来揭示20世纪下半叶以来转型国家的发展策略和经济绩效,却是林毅夫教授近些年来所独自开创的一条较为言之成理的经济解释之路。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顺天道而行,社会就会有可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就会有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久繁荣
加强中小企业合作,确保就业稳定。在此期间,中国政府组织企业采购团赴欧洲进行采购,采购额达136亿美元。
参与清迈倡议多边化项下的货币储备库建设。加强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和新技术合作,培育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5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对美国倡导的新借款安排(NAB)方式,中国将认真研究。全文如下:始于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国际社会应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着力调整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增资规模上,要考虑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人均GDP水平、外汇储备资金性质和形成、积累过程以及本国经济安全对其依赖程度的巨大差别。为应对危机,即将召开的伦敦金融峰会必须发出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强烈信号。
国际社会应正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采取实际行动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我们主张IMF按照权利与义务平衡、分摊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筹集资金。
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尽快走出困境做出贡献。中美两国进出口银行洽谈签署了200亿美元贸易融资协议。
关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增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中国在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的前提下,支持IMF增资,愿与各方积极探讨融资方式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即将在伦敦举行。
我们坚信,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战胜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挑战既来自于我国以扩内需、保就业、调结构,实现保增长的高目标要求,亦来自世界经济衰退以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等因素形成的外需萎缩。近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了中国政府有关原则立场。进入专题: G20峰会 金融危机 。
我们将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继续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强化对所有金融市场及其参与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区域和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避免类似危机重演。
简单以外汇储备多寡确定出资规模既不现实也是不公正的。大力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成立与美洲开发银行合作联系机制。对于双边借款安排方式,多边会议不宜讨论和决定此类双边问题,应由相关国与IMF单独协商。
在资金使用上,IMF必须加强能力建设,进行治理结构改革,确保资金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遏制世界经济衰退发挥明显效用。峰会应就此制订明确的改革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增资方式上,应首先考虑增加份额。去年华盛顿二十国集团峰会以来,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已通过各种方式,向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资金使用要进行科学评估、合理规划、严格监管,做到公平、公正、透明、有效。
总之,此次增资应在IMF框架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短期内难以增加份额,应按现有份额出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及时、果断地出台了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我们倾向应重点帮助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